水布埡面板堆石壩填筑施工技術
1 工程概況
水布埡水利樞紐工程位于湖北省恩施州巴東縣境內,長江中下游支流清江河上;是清江流域梯級開發的龍頭樞紐工程。水布埡水利樞紐工程擋水建筑物為混凝土面板堆石壩,發電系統為引水式地下廠房,泄水建筑物為敞開式溢洪道和放空洞。擋水建筑物面板堆石壩壩高233m。
水布埡面板堆石壩壩頂高程409m,河床趾板開挖高程為175.8m,壩軸線長660m,順水流向長640m,壩頂寬12m。大壩上游面壩坡1:1.4,下游面綜合壩坡1:1.4。大壩壩體由蓋重區、粉細砂鋪蓋區、墊層區、過渡區、主堆石區、次堆石區和下游堆石區組成,各區填筑總量1563.74m3。
2 現場自然條件
2.1 水文
清江地處鄂西暴雨區,水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約1500mm。每年6月至9月為主汛期,11月至次年4月為枯水期。多年平均流量299m3/s。月至次年4月時段5%頻率最大瞬時流量為3960m3/s。
2.2 工程地質
大壩位于清江“S”形河道腰部,直線長約800m,流向NE30°。兩側岸坡高峻陡峭,高差約230m,呈不規則“V”字形,409m高程壩軸線處谷寬562m,左岸平均坡角52°,右岸為35°。壩線附近右岸分布有壩子溝。
河床覆蓋層覆蓋層頂高程為193.0~197.0m,基巖頂面高程為182.0~188.0m,存在4個規模不大的凹槽;上游圍堰至壩軸線附近,覆蓋層厚度一般為12.0~14.42m,壩軸線以下厚度一般為7.0~11.8m。河床沖積物以砂卵礫石層為主,夾含砂礫漂石、塊石層及含砂礫粉土、粉質粘土透鏡體。
壩址地層主要為二疊紀茂口組P1m,棲霞組P1q地層,在左岸肩395~400m高程以上還有二疊系上統龍潭組P21地層分布;在斜坡地帶河床部位分布有第四系殘破積、崩坡積、沖洪積及少量人工堆積物。龍潭組地層以頁巖、硅質炭質頁巖為主,巖石風化強烈;茂口組厚層至巨厚層灰巖堅硬完整;棲霞組巖層軟硬相間,中厚層灰巖與炭泥質生物碎屑灰巖不等厚互層,其間多層面、多剪切帶,性狀差的主要剪切帶有151#、131#、121#、101#、081#、061#等。
壩址河段內斷層發育,主要有NNW、NNE、NE三組走向。規模較大的Ⅰ、Ⅱ類過江斷層有13條。對趾板地基穩定及防滲帷幕可能產生重大不利影響的F1、F12、F13、以及F14為代表左岸趾板斷層密集帶,順斷層發育有規模較大的巖溶洞穴;還有一些規模次之的包括F11、F115、F20、F50等斷層延伸穿過部分主堆石區及次堆石區,對堆石區地基的穩定性有一定影響并可能形成局部滲漏通道。
茂口組灰巖屬強巖溶化地層,棲霞組為強巖溶化與弱巖溶化相間的地層,兩岸地表、地下巖溶十分發育;右岸以Ⅷ、Ⅹ號巖溶管道系統為主形成右岸巖溶相對集中發育區,該區穿越趾板進入主堆石區;左岸以Ⅶ號巖溶管道系統為主形成左岸巖溶相對發育區,左岸Ⅺ號巖溶管道系統從NE方向進入堆石區隱伏在大壩基礎下。
3 大壩分區與料源特性
3.1 大壩分區
水布埡面板堆石壩由7個分區,8種料型組成,分別是蓋重區的ⅠB料,粉細砂蓋重區的ⅠA料,墊層區的ⅡAA料和ⅡA料,過渡區的ⅢA料,主堆石區的ⅢB料,次堆石區的ⅢC料,下游堆石區的ⅢD料。大壩分區見圖1。
3.2 料源特性
各填筑料料源、材料特性及工程量見表1。
4 地基處理
4.1 開 挖
河床覆蓋層在趾板到下游壩軸線附近開挖至基巖,其中趾板和防滲板部位開挖到175.8m高程,下游RCC圍堰至上游150m范圍內的河床開挖至基巖,右岸壩子溝附近的洪積物均予以挖除。挖除采用推土機配合裝載機或反鏟裝車運料,局部由人工配合清理。
趾板、過渡區及主堆石區范圍內所有陡坡和反坡,采用光面爆破進行局部削坡開挖,開挖斜坡不陡于1:0.5.鉆孔深度不大于4.0m的開挖梯段或巖層,選用手風鉆淺孔爆破。大于4.0m的開挖梯段或巖層選用鉆機深孔爆破。若采用開挖方法難以滿足要求時,采用補坡措施處理,補坡坡度不陡于1:0.3。
4.2 強 夯
壩體中部為河床覆蓋層保留區,進行強夯的施工技術措施。強夯分二序夯擊,先施工一序點、后施工二序點,夯擊能300t•m,點夯完后整平,滿夯一遍,夯擊能160t•m;根據覆蓋層深度不同確定不同的夯擊參數,覆蓋層深度與夯擊參數見表2。
強夯處理后經過測量夯擊沉量、鉆孔旁壓、超重型動探、探坑取樣等手段進行檢查,河床覆蓋層的承載力、強夯影響深度均達到了設計要求。
水布埡水利樞紐工程位于湖北省恩施州巴東縣境內,長江中下游支流清江河上;是清江流域梯級開發的龍頭樞紐工程。水布埡水利樞紐工程擋水建筑物為混凝土面板堆石壩,發電系統為引水式地下廠房,泄水建筑物為敞開式溢洪道和放空洞。擋水建筑物面板堆石壩壩高233m。
水布埡面板堆石壩壩頂高程409m,河床趾板開挖高程為175.8m,壩軸線長660m,順水流向長640m,壩頂寬12m。大壩上游面壩坡1:1.4,下游面綜合壩坡1:1.4。大壩壩體由蓋重區、粉細砂鋪蓋區、墊層區、過渡區、主堆石區、次堆石區和下游堆石區組成,各區填筑總量1563.74m3。
2 現場自然條件
2.1 水文
清江地處鄂西暴雨區,水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約1500mm。每年6月至9月為主汛期,11月至次年4月為枯水期。多年平均流量299m3/s。月至次年4月時段5%頻率最大瞬時流量為3960m3/s。
2.2 工程地質
大壩位于清江“S”形河道腰部,直線長約800m,流向NE30°。兩側岸坡高峻陡峭,高差約230m,呈不規則“V”字形,409m高程壩軸線處谷寬562m,左岸平均坡角52°,右岸為35°。壩線附近右岸分布有壩子溝。
河床覆蓋層覆蓋層頂高程為193.0~197.0m,基巖頂面高程為182.0~188.0m,存在4個規模不大的凹槽;上游圍堰至壩軸線附近,覆蓋層厚度一般為12.0~14.42m,壩軸線以下厚度一般為7.0~11.8m。河床沖積物以砂卵礫石層為主,夾含砂礫漂石、塊石層及含砂礫粉土、粉質粘土透鏡體。
壩址地層主要為二疊紀茂口組P1m,棲霞組P1q地層,在左岸肩395~400m高程以上還有二疊系上統龍潭組P21地層分布;在斜坡地帶河床部位分布有第四系殘破積、崩坡積、沖洪積及少量人工堆積物。龍潭組地層以頁巖、硅質炭質頁巖為主,巖石風化強烈;茂口組厚層至巨厚層灰巖堅硬完整;棲霞組巖層軟硬相間,中厚層灰巖與炭泥質生物碎屑灰巖不等厚互層,其間多層面、多剪切帶,性狀差的主要剪切帶有151#、131#、121#、101#、081#、061#等。
壩址河段內斷層發育,主要有NNW、NNE、NE三組走向。規模較大的Ⅰ、Ⅱ類過江斷層有13條。對趾板地基穩定及防滲帷幕可能產生重大不利影響的F1、F12、F13、以及F14為代表左岸趾板斷層密集帶,順斷層發育有規模較大的巖溶洞穴;還有一些規模次之的包括F11、F115、F20、F50等斷層延伸穿過部分主堆石區及次堆石區,對堆石區地基的穩定性有一定影響并可能形成局部滲漏通道。
茂口組灰巖屬強巖溶化地層,棲霞組為強巖溶化與弱巖溶化相間的地層,兩岸地表、地下巖溶十分發育;右岸以Ⅷ、Ⅹ號巖溶管道系統為主形成右岸巖溶相對集中發育區,該區穿越趾板進入主堆石區;左岸以Ⅶ號巖溶管道系統為主形成左岸巖溶相對發育區,左岸Ⅺ號巖溶管道系統從NE方向進入堆石區隱伏在大壩基礎下。
3 大壩分區與料源特性
3.1 大壩分區
水布埡面板堆石壩由7個分區,8種料型組成,分別是蓋重區的ⅠB料,粉細砂蓋重區的ⅠA料,墊層區的ⅡAA料和ⅡA料,過渡區的ⅢA料,主堆石區的ⅢB料,次堆石區的ⅢC料,下游堆石區的ⅢD料。大壩分區見圖1。
3.2 料源特性
各填筑料料源、材料特性及工程量見表1。
4 地基處理
4.1 開 挖
河床覆蓋層在趾板到下游壩軸線附近開挖至基巖,其中趾板和防滲板部位開挖到175.8m高程,下游RCC圍堰至上游150m范圍內的河床開挖至基巖,右岸壩子溝附近的洪積物均予以挖除。挖除采用推土機配合裝載機或反鏟裝車運料,局部由人工配合清理。
趾板、過渡區及主堆石區范圍內所有陡坡和反坡,采用光面爆破進行局部削坡開挖,開挖斜坡不陡于1:0.5.鉆孔深度不大于4.0m的開挖梯段或巖層,選用手風鉆淺孔爆破。大于4.0m的開挖梯段或巖層選用鉆機深孔爆破。若采用開挖方法難以滿足要求時,采用補坡措施處理,補坡坡度不陡于1:0.3。
4.2 強 夯
壩體中部為河床覆蓋層保留區,進行強夯的施工技術措施。強夯分二序夯擊,先施工一序點、后施工二序點,夯擊能300t•m,點夯完后整平,滿夯一遍,夯擊能160t•m;根據覆蓋層深度不同確定不同的夯擊參數,覆蓋層深度與夯擊參數見表2。
強夯處理后經過測量夯擊沉量、鉆孔旁壓、超重型動探、探坑取樣等手段進行檢查,河床覆蓋層的承載力、強夯影響深度均達到了設計要求。
免責聲明
- ?
- 本文作者: 小編。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原文出處:http://www.pnitmet.cn/dao/4477.html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現,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
更多>同類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