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所說的園路,是指綠地中的道路、廣場等各種鋪裝地坪。它是園林不可缺少的構成要素,是園林的骨架、網絡。園路的規劃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園林面貌和風格。例如,我國蘇州古典園林,講究峰回路轉,曲折迂回而西歐古典園林凡爾賽宮,講究平面幾何形狀。園路的功能
園路和多數城市道路不同之處,在于除了組織交通、運輸;還有其景觀上要求:組織游覽線路;提供休憩地面,園路、廣場的鋪裝、線型、色彩等本身也是園林景觀一部分。總之,園路引導游人到景區,沿路組織游人休憩觀景,園路本身也成為觀賞對象。因此,在園路和鋪裝設計當中應該滿足觀賞、娛樂、休閑的功能。
回想杭州胡緒渭先生在講解花港觀魚牡丹園時,對"梅影坡"的分析論述是極有啟發意義的;對著梅樁,鋪砌其倒影的地面。此情此景,讓人浮相聯翩,流連忘返。 一、鋪裝
園路的類型和尺度
一般綠地的園路分為幾種:
●主要道路。聯系全園,必須考慮通行、生產、救護、消防、游覽車輛。寬7~8米。
●次要道路。溝通各景點、建筑,通輕型車輛及人力車。寬3~4米。
●林蔭道、濱江道和各種廣場。
●休閑小徑、健康步道。雙人行走1.2~1.5米,單人0.6一l米。健康步道是近年來最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通過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達到健身目的,但又不失為園林一景。
這里要強調的有三點:
一是,園路的鋪裝寬度和園路的空間尺度,是有聯系但又不同的兩個概念。舊城區道路狹窄,街道綠地不多,因此路面有多寬,它的空間也有多大。而園路是綠地中的一部分,它的空間尺寸既包含有路面的鋪裝寬度,也有四周地形地貌的影響。不能以鋪裝寬度代替空間尺度要求。
一般園林綠地通車頻率并不高,人流也分散,不必為追求景觀的氣魄、雄偉而隨意擴大路面鋪砌范圍,減少綠地面積,增加工程投資。倒是應該注意園路兩側空間的變化,疏密相間,留有透視線,并有適當緩沖草地,以開闊視野,并借以解決節假日、集會人流的集散問題。園林中最有氣魄、最雄偉的是綠色植物景觀,而不應該是人工構筑物。
二是,園路和廣場的尺度、分布密度應該是人流密度客觀、合理的反映。上述的路寬,是一般情況下的參考值。"路是走出來的",從另一方面說明,人多的地方,如游樂場、入口大門等,尺度和密度應該是大一些;休閑散步區域,相反要小一些,達不到這個要求,綠地就極易損壞。60~70年代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公園草地,被喻為金子鋪出來的,就是這個原因。現在很多規劃設計,反過來夸大第五立面、鋪砌地坪的作用,增加建設投資,也導致終日暴曬,行人屈指可數,于生態不利,不能不說是一種弊病。
當然,這也和園林綠地的性質、風格、地位有關系。例如,動物園比一般休息公園園路的尺度、密度要大一些;市區比郊區公園大一些;中國古典園林由于建筑密集,鋪裝地往往也大一些。建筑物和設備的鋪裝地面,是導游路線的一部分,但它不是園路,是園路的延伸和補充。
三是,在大型新建綠地,如郊區人工森林公園,因為規模宏大,幾千畝至萬畝,要分清輕重緩急,逐步建設園路。建園伊始,只要道路能達到生產、運輸的要求,例如,每200~500米,其密度就可以了。隨著園林面貌的逐步形成,再建設其他園路和小徑、設施,以節約投資。初期建設也以只建園路路基最為合理有利,如南匯的濱海人工森林公園。
園路的線型
(1)規劃中的園路,有自由、曲線的方式,也有規則、直線的方式,形成兩種不同的園林風格。當然采用一種方式為主的同時,也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補充。仔細觀察,上海楊浦公園整體是自然式的,而入口一段是規則式的;復興公園則相反,雁蕩路、毛氈大花壇是規則式,而后面的山石瀑布是自然式的。這樣相互補充也無不當。不管采取什么式樣,園路忌諱斷頭路、回頭路。除非有一個明顯的終點景觀和建筑。
(2)園路并不是對著中軸,兩邊平行一成不變的,園路可以是不對稱的。最典型例子是浦東世紀大道:100米的路幅,中心線向南移了10米,北側人行道寬44米,種了6排行道樹。南側人行道寬24米,種了兩排行道樹;人行道的寬度加起來是車行道的兩倍多。
(3)園路也可以根據功能需要采用變斷面的型式。如轉折處不同寬狹;坐凳、椅處外延邊界;路旁的過路亭;還有園路和小廣場相結合等等(見圖)。這樣寬狹不一,曲直相濟,反倒使園路多變,生動起來,做到一條路上休閑、停留和人行、運動相結合,各得其所。
(4)園路的轉彎曲折。這在天然條件好的園林用地并不成問題:因地形地貌而迂回曲折,十分自然,不在話下。而上海一般就不是這樣。為了延長游覽路線,增加游覽趣味,提高綠地的利用率,園路往往設計成婉蜒起伏狀態,但是上海園林用地的變化不大,往往一馬平川而根據不足。這時就必須人為地創造一些條件來配合園路的轉折和起伏。例如,在轉折處布置一些山石、樹木,或者地勢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綠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彎、五步一曲,為曲而曲,脫離綠地而存在。陳從周說:"園林中曲與直是相對的,要曲中寓直,靈活應用,曲直自如。"以明·計成的話要做到:"雖由人作,宛如天開。"
(5)園路的交叉要注意幾點:
▲避免多路交叉。這樣路況復雜,導向不明。
▲盡量靠近正交。銳角過小,車輛不易轉彎,人行要穿綠地。
▲做到主次分明。在寬度、鋪裝、走向上應有明顯區別。
▲要有景色和特點。尤其三叉路口,可形成對景,讓人記憶猶新而不忘。
(6)園路在山坡時,坡度≥6,要順著等高線作盤山路狀,考慮自行車時坡度≤8,汽車≤15;如果考慮人力三輪車,坡度還小,為≤3。
人行坡度≥10%時,要考慮設計臺階。園路和等高線斜交,來回曲折,增加觀賞點和觀賞面,未嘗不是好事。
(7)安排好殘疾人所到范圍和用路.
交通的作用——凡路首先是用作交通的,所以人走出來的路必以便捷安全為首要目標。從便捷來說,自甲點到乙點,最近的路應是一條直線,但實際上往往會有障礙,如河流、山地、樹木、建筑等必須避讓,便成了折線,然而由此卻又增加了許多景觀的機會,可以采用園林的手法。從安全講,路面要平整、流暢,能全天候行駛,還要設立交通引導和指示的統一標志。在大型園林中的主路上,也需要類似的這種設施,以方便游人能迅速、順利地到達某一景點。
大型園林中如有游覽車時,也可設計成二板或三板式的道路,中間走車,兩旁走人,沿路應有具藝術性的指示牌,以引導游人。
大型園林中主路的交接點上,可以布置幽雅的小型廣場,配置必要的服務設施,如各種停車場、小賣部、垃圾箱、廁所等。說起廁所,過去總以為是藏垢納污之處,不登大雅之堂,故多在偏角之地。當今之廁所已大有改觀,完全可以堂而皇之,這樣既方便游人,也便于管理和減少設置的數量。
國外的大型園林還有用色彩標志的導游路線,以滿足半天、一天等不同游覽的時間,下次再來時又可更換不同色彩的路線。
目前,我們的園林中引導指示設施常由養管部門自行安排,好處是比較切合實情,但有時還缺少藝術性和科學性,尚未引起各方面足夠的重視。而且隨著開放度的加大,在一些地區的園林中,似宜將引導標志統一起來。
賞景的作用——園路除了交通的作用外,還有游賞的需求。天然風景中人走出來的園路,凡有景可賞之處,必有停留之處,讓人們徘徊品賞,或駐足小憩,細細玩味,不會一掠而過。下面按不同類型的園路與景觀的關系作些分析。
直線型的園路,如從空間的中部通過時,人們在路上行進的視線對著對景的方向,首先看到對景的全貌,然后再看到對景的主體,最后是對景的細部,也即從整體到局部到細部的賞景過程,使人們獲得賞景的滿足。故此路段的長度與對景畫面的寬度及高度,要適合人們行進時賞景的距離和速度,太短則不能滿足,太長又覺得不夠緊湊。而路兩側的景觀常作對稱的布置,以襯托作主景,顯示主景雄偉莊重的氣氛。直線型的園路如從空間一側通過時,則視線被引向空間開闊的一方,一般常作自然式的景觀,呈長卷連續式的構圖。為了控制好畫面,沿路有時設上一些平淡的樹木作框架,以勾勒出美好的對景。從空間中部通過的園路,從起點到終點,其賞景的順序是不能逆轉的,后者從空間一側通過的園路則可逆轉,起點和終點可以互換,故前者的主景是明晰、固定的,而后者則是多變化、多趣味的。
曲線型的園路,可分為規則式與自然式兩種。
規則式曲線是由圓弧所組成,它有一個圓心存在,對景就設在圓心上,因此賞景者是等距離地圍著對景轉,看到不同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