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近幾年來,我國加大了交通基礎設施的投入,高速公路建設有了較快發展,到2001年底全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達19000多公里,其中山東省有2077公里。高速公路的快速建設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其快捷、安全、舒適的特性為駕乘人員提供了優質服務,贏得了人們的廣泛贊譽。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高速公路的要求不再僅僅是快捷、安全、舒適,而是暢、潔、綠、美的綠色生態景觀大通道。因此,如何保護和恢復高速公路相關的自然生態環境,充分發揮綠色植被功能,是公路建設和管理者考慮的重要問題。為此,我們就如何對山東省高速公路綠化進行全方位、立體式、多功能的科學規劃建設,創建全省綠色生態高速公路這一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和嘗試。 2、高速公路綠化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2.1高速公路綠化是國土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具體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都有明確規定,交通部對公路綠化也有明確要求,我省林業、交通主管部門和各級政府也一直將公路綠化工作列于重要議事日程,并一直在不斷努力。
2.2高速公路的建設和運營對自然環境的質量產生了影響,應采取措施,搞好環境保護,保持生態平衡。而綠化是重要的措施,因為植物茂密的樹冠、落葉及草皮可防雨水的沖蝕,高大的枝葉可以遮陽,葉面的絨毛或氣孔可以幫助凈化空氣,植物的各部分可將聲音吸收、折射偏向,所以上述環境上的問題可以用栽植植物的方法控制,而且采用植栽方式不僅能夠增進環境協調,恢復自然生態,并能持久發揮作用或隨時間增強。所以植物在保護維系環境及生態系統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而高速公路綠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
2.3公路綠化的作用
①自然環境調和:通過適當規劃公路綠化,可解決破壞當地自然生態平衡及與自然環境不調和的感覺,使公路融于自然環境之中,達到相得益彰之效。
②生活環境調和:人類大肆的開發利用綠地,已使生活環境的綠色資源逐漸減少。公路綠化可為單調的道路平添綠意,也具有削弱車輛噪音,及吸收車輛廢氣,凈化生活環境的作用。
③防止災害發生:公路的興建經常破壞沿線地區自然環境的平衡狀態,加強公路綠化可以減緩此種不良沖擊,減少災害發生。
④穩固邊坡:裸露的邊坡長期在自然條件下可能發生崩塌、滑坡、散落等侵蝕現象,增加了養護的難度,而邊坡植被可達到水土保持、穩定邊坡的目的。
⑤視線誘導功能:合理規劃苗木栽植位置,有助于引導駕駛員視線,集中注意力。公路沿途連續的植物綠帶,可以顯示公路線形變化,使駕駛員預判前方線形走向,避免彎道突兀出現。
⑥防止事故發生:中央分隔帶規劃整齊的花木綠帶可以有效遮蔽對向車輛燈光,起到防眩作用,有助于降低交通事故。邊坡栽植的柔韌性強、耐沖撞的灌木叢,為失控車輛提供了緩沖地帶,有助于減低傷亡程度。
⑦協助休憩:公路沿線由植物營造的綠意盎然的環境,能有效消除駕乘人員長途旅行的疲勞。通過園林規劃的服務區,為暫停休息的旅客提供了優美的休憩場所。
⑧調整景觀:借助密集連續的綠墻遮掩路旁不雅觀的景物,達到美化路容的效果。通過規劃公路綠化,可降低公路所造成的不協調性,將公路融入當地景觀中,加強景致特色。
這里要提出的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普遍關注的效益,而高速公路綠化能帶來什么效益呢?我們認為,從以上八項功能足以說明,綠化改善提高了通行條件和環境,除能給高速公路帶來有利于交通安全、穩固保護道路、降低養護成本、吸引更多車輛通行、增加運營收入的自身效益外,更大的是改善了國土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全面發展的社會效益,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種社會責任。 3、山東省高速公路綠化模式
3.1山東省自然條件和氣候特點概況
山東省面積為15萬平方公里,東部三面臨海為半島,境內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東部緩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為骨架、平原盆地交錯環列其間的地形大勢。山東境內有各種植物3100余種,其中野生經濟植物645種,植物資源比較豐富。山東氣候屬暖溫帶季風氣候類型。降水集中、雨熱同季,春秋短暫、冬夏較長。年平均降雨量在550-950毫米之間,年平均氣溫11~14℃,極端最低氣溫在零下11~20℃之間,極端最高氣溫36~43℃。水資源主要來源于大氣降水,山東水資源比較貧乏,每人平均占有僅520立方米,為全國人均占有量18.8%。丘陵山區土地瘠薄,黃河平原為鹽堿地,近幾年干旱缺水,對植樹綠化帶來較大難度。
3.2山東省高速公路綠化的現狀
山東省高速公路在近幾年得到了迅速發展,到目前為止,已建成通車13條高速公路,里程達2200多公里,到今年底可達通車里程2433公里,到2003年可達3000公里,到2007年實現4000公里,屆時將形成全省縣縣通高速的高速公路網。
前幾年由于我省高速公路建設任務繁重,把主要精力和資金投到了建設上,對高速公路的環保生態配套建設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尤其是在高速公路的綠化美化方面相對滯后,存在以下幾方面的不足:
1、先期工程項目建設缺乏統籌規劃,綠化工程重視不夠,設計預算安排不足,使主體工程與綠化工程不協調,給后期綠化帶來了繁重的任務。
2、各建設管理單位僅依據所轄路段的情況進行綠化設計、施工,使得整條高速公路綠化沒有統一的規劃與風格,綠化建植格局比較混亂。
3、高速公路隔離柵外的沿線綠化,由于缺乏與當地政府的緊密協調和投資渠道不暢等原因,影響了綠色通道的整體建設。
4、后期管護投入不足、管護力量薄弱等原因,使得高速公路用地范圍內的土地閑置較多,影響了公路生態及景觀,使得高速公路綠化率、成活率、覆蓋率偏低。在以上方面有的兄弟省市取得了成功的經驗,也使我們從中得到了啟示。從今年起我們注重了建、管、養并重的原則,并將高速公路綠化美化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正在加大投入,加緊建設山東高速綠色通道。
3.3我省高速公路綠化的理念和原則
高速公路作為環境中的道路,既要于周圍的環境相協調,又要滿足道路本身的環境要求。我們確立綠化的理念是:以恢復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和提供優美舒適的行車條件為目的,體現以人為本、車為本的服務觀念,實現車在綠中行,人在畫中游,綠在路中,路在綠中的生態、文明、景觀大通道。
在確立我省高速公路綠化原則時,對如何結合山東的實際,體現山東高速的特色,我們做了大量的考察和論證,認為,我省的高速公路綠化建設應充分考慮山東省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綠美結合,注重效益,充分挖掘山東省常綠苗木資源豐富的優勢,以耐瘠薄、耐干旱、宜粗放管理的常綠樹種組成山東省高速公路的常青骨架,并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地段組配不同季相的開花及彩葉植物,豐富景觀組成,體現出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山東高速特色綠化模式。具體應掌握以下原則:
(1)公路綠化應以滿足交通功能要求為主,兼顧景觀舒適性、生態適應性以及經濟實用性。即保證高速公路的交通功能,并加強水土保持、視線誘導、標志、指示、防眩、遮蔽等功能;合理規劃公路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使高速公路成為一條景觀走廊;設計合理的動植物群落演替方向,較快的達到穩定,并能夠長期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從根本上控制生態工程管理成本;要在有限的資金條件下,優化設計,結合自然恢復和人工種植等多種方法,開展生態工程建設。
分頁:[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