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變形觀測過程中常見的通病與防治方法
2.5.1 變形觀測的基準點、觀測點設定時間不當
1.現象
基準點、觀測點在支護結構和降水井施工未完成前或基坑開挖后
設定,不能反映基坑邊坡的實際變形情況。
2.原因分析
(1)操作者未掌握基坑變形觀測知識。
(2)對沉降和水平位移觀測質量不重視。
(3)基準點、觀測點受支護結構、降水井和土方開挖施工的擾動。
3.防治措施
變形觀測所用的基準點、觀測點應在支護結構或降水井施工完成
后,基坑開挖之前設定,使所觀測成果更能切合實際。
2.5.2 水平位移觀測點、沉降觀測點和基準點布設位置不當
1.現象
水平位移觀測點、沉降觀測點布設地點和距離不正確,基準點受到基坑
邊坡變形的影響。
2.原因分析
觀測點埋設位置不能真實反映邊坡支護結構的變形情況,基準點發生位
移,與觀測點之間的相對變形值,無法反映實際情況,原因在于操作者
未掌握測量的專業知識。
3.防治措施
(1)水平位移觀測點應沿支護結構體延伸方向均勻布設。
(2)沉降觀測點應沿建筑物外墻或柱基、重要管線的延伸方向布設。
(3)變形觀測點間距宜為10~15mo
(4)基準點的位置,應布設在不受基坑邊坡變形影響的地方,基準點和變
形觀測點均應加以保護,防止人為破壞。
2.5.3 變形觀測時間不當及頻率不足
1.現象
由于變形觀測時間、頻率紊亂,造成觀測成果曲線紊亂。
2.原因分析
(1)建立初始讀數的時間不及時,觀測成果與實際不符。
(2)觀測時間間隔無規律,未能配合施工節奏,觀測成果不能
反映實際變化情況及指導施工。
3.防治措施
(1) (1) 變形觀測要在基坑開挖或降水當日起實施,建立初讀數,
并辦理復核簽證手續。
(2) (2) 基坑開挖過程中,相鄰兩次的觀測時問間隔不宜超過兩
天,或以基坑開挖深度確定觀測的時間間隔。
(3) (3) 基坑開挖結束一個月后,觀測時間間隔不宜超過10d,在
出現可能促使變形加快的情況時,要加密觀測頻數。基坑開
挖完畢后且變形已趨穩定時,可適當延長時間間隔。當地下
構筑物完工后即可結束觀測。
2.5.4 變形觀測資料不全
1.現象
由于觀測資料不齊全,其成果難以編制成表或繪制成曲線,缺乏
權威性,未能及時辦理簽證。
2.原因分析
(1)缺少基準點、觀測點的資料。
(2)觀測時間未記載。
(3)觀測值記錄不詳,或長時間未匯編,記錄值丟失。
(4)觀測過程中,其他有關單位未能參加或辦理簽證。
3.防治措施
(1)明確觀測基淮點和變形觀測點的位置及編號。
(2)記錄變形觀測的日期、時間和本次觀測值及累積變形值。
(3)及時將觀測資料繪制成表或曲線,變形觀測結束后,將資料匯總
成冊,并附有必要的文字說明。
(4)嚴格按照觀測方案實施,及時請有關單位共同進行檢查,及時
復核觀測成果,簽證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