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筑的施工測量過程中常見的通病與防治方法
2.2.1 施工測量主軸線確定及定位測量方法不當
1.現象
建筑物測量放線,無法保證與復核設計尺寸和相對位置的正確性。
2.原因分析
(1)定位依據正確性無法保證。
(2)測定主軸線前,未認真編制明確的測量方案。
(3)主軸線布設形式不夠科學,數量不足。
3.防治措施
(1) (1) 定位依據是現有建(構)筑物時,應會同建設、設計單位到現場對定位
依據的控制點、線和標高等具體位置進行測量,并記錄備案。如果定位
直接的依據是建筑紅線、道路個L\線或測量控制點時,要在會同建設、
設計單位現場交樁后,根據計算的數據實地校驗各樁間距、夾角和高差,
以防參照物、控制點及樁本身的誤差與矛盾影響施工測量精度。
(2) (2) 編制測量方案時,應注意以下幾點:主軸線應盡量位于場地中央,主
軸線的定位點一般不少于3個;主軸線中縱橫軸各個端點應布置在場區
的邊界上,為了便于恢復施工過程中損壞的軸線控制點,必要時主軸線
各個端點可布置在場區外的延長線上。
2.2.2 基礎定位不準
1.現象
基礎驗線時,經檢查復核發現基礎放線誤差,軸線允許偏差超出規范規定(見表2—3)
表 2-3
長度L(m)
|
L≤30
|
30≤L≤60
|
60<L≤90
|
L>90
|
允許偏差(mm)
|
5
|
10
|
15
|
20
|
2.原因分析
(1)未檢測所使用的軸線樁是否松動和位置是否正確。
(2)使用經緯儀向基礎上投測建筑物主軸線時,未經閉合校核,就測放細部軸線。
3.預防措施
(1) (1) 根據建筑物矩形控制網的四角樁,檢測各軸線控制樁位確無碰動和位移后方可使用,
要明確具體使用的軸線控制樁,防止用錯。
(2)根據基槽周邊上的軸線控制樁,用經緯儀向基礎墊層上投測建筑物大角、輪廓軸線及
主軸線,經緯儀閉合校核無誤時,再測放細部軸線。
(2) (2) 強化檢查驗收制度,細部軸線測放自檢后,應組織專門技術部門先行驗線,檢查
基礎定位情況和墊層頂面的標高,確定無誤后,再會同建設、監理復核驗線,合格簽證
后方可進行下道工序。
4.治理方法
一旦發現基礎放線偏差過大,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從定位控制樁位置到細部軸
線尺寸進行檢查復核,糾正錯誤。如果偏差超過兩倍中誤差時,重要部位應重新測放
軸線。
2.2.3 基坑抄平處理不當
1.現象
基坑開挖深度與設計標高不符,或基坑內兩端及多塊局部水平標高線偏差較大。
2.分析原因
(1)基坑內水準標高控制方法不正確。
(2)基坑面積較大,而水淮標高基準點設置數量不足,致使前后視線不等長,距離差
過大。
(3)基坑內四周引進的水平標高點未閉合,局部控制樁移位。
3.防治措施
(1) (1) 當基坑深度較淺(≤5m)且邊坡土質穩定時,在基坑將要挖到基底設計標高時,再用
水準儀在坑內四周槽壁上測設一些小木樁,使其頂面到坑底設計標高為一固定值,作為
控制高程的依據。
(2)當基坑埋深較大時(>5m),在基坑四周護坡鋼板樁、混凝土護壁樁或其他支護
設施上,選擇部分側面豎向平直規正的樁,在其上各涂一條10cm寬的豎向白漆帶,用
水準儀根據原始水準點測出±0.000以下各整米數的水平線,用紅漆段間隔分色,做出
標識,作為水準控制點,然后在基坑內使用水準儀,校測四周護坡樁上的水準點是否在
同一標高的水平線上,誤差不得超過±3mm。在施測基礎標高時,應后視兩個以上的水
準點作為校核。
(3)觀察時盡量選擇適當的坑內基準點,使前后視線等長。
2.2.4 管道工程中線定位及高程控制不準
1.現象
管線空間定位位置及高程控制不準,坡度方向不正確。
2.原因分析
(1)地形圖上未全部明確標出管道的主點(起點、終點及轉折點)與地物的關系數
據,圖紙設計深度不夠。
(2)地形圖上同時給出了管道主點和控制點,與實際道路中心線或建筑物軸線不
平行或不垂直、相互矛盾。
(3)管線主點之間線段定位偏位。
(4)管線高程控制臨時水準間距太大。
(5)高程控制網精度選擇不夠。
3.預防措施
(1)加強圖紙交底,過細地進行圖紙會審。
(2)在城建區管線走向與道路中心線或建筑物軸線平行(垂直)或成角度時,根據
地物的關系來確定主點的位置,嚴格根據設計提供的關系數據進行管線定位。
(3)當管道規劃設計地形圖上同時給出管道主點坐標和主點控制點時,應根據控
制點定位。
(4)當管道規劃設計地形圖上給出管道主點坐標而無控制點時,應于管道線近處
布設控制導線,采取極坐標法與角度交會法定位,測角精度為30",量距精度
1/5000。
(5)在管道施工時,要沿管線敷設方向布置臨時水準點,如現場無固定地物,應
提前埋設標樁作為水準點,臨時水準點可根據不低于Ⅲ等精度水準點敷設。臨時
水準點間距,自流管道和架空管道應不大于200m,其他管道不大于300m。
4.治理方法
管線定位容差應符合表2—4規定,當管線偏位超過允許偏差時,首先應檢查校
正主點的定位位置,測量檢查實測各轉折點的夾角,使其符合設計值要求。距離
實量值與設計值比較,其相對誤差不超過太,否則應將重要部位重新返工。
管線定位容差表 表2—4
測定內容
|
定位容差(mm)
|
測定內容
|
定位容差(mm)
|
廠房內部管線
|
7
|
廠區外地下管道
|
200
|
廠區內地上和地下管線
|
30
|
廠區內輸電線路
|
100
|
廠區外架空管道
|
100
|
廠區外輸電線路
|
300
|
2.2.5 工業廠房基礎柱測量偏差大
1.現象
基礎及柱間軸線偏差、牛腿和柱頂標高以及柱身垂直度偏差大,影響吊車梁和屋架
的就位。
2.原因分析
(1)柱基礎杯底標高與設計標高不一致。
(2)柱與基礎中心線未對齊。
(3)柱安裝未進行經緯儀校正。
(4)預制構件的幾何尺寸容許偏差超過規定標準。
3.預防措施
(1) (1) 安裝前先逐一復檢預制柱的牛腿、柱頂等各主要關鍵部位的幾何尺寸的實際關系,
算出并調整基礎頂面相應的標高值,安裝墊塊或鑿除局部混凝土,用水準儀抄平使其
符合設計要求。
(2) (2) 安裝前在杯形基礎頂面上彈出十字中心線,柱身上面三面彈出相應的中心線,安裝
應使柱底三面個乙線與杯口個L\線對齊,使用經緯儀校正,并加以固定,復核無誤
后才能脫鉤。
4.治理方法
柱垂直偏差大時,在柱縱橫軸線上,離柱距離約為柱高的1.5倍處,安置兩臺經緯儀
,先照準柱底中心線,再慢慢仰視到柱頂,指揮調節支撐或拉繩,敲打鋼楔,確保柱
中心線與軸線偏差小于5mm。如柱高不大于10m,垂直偏差應≤±10mm;柱高大于
10m時,垂直度偏差應≤H/1000且≤±20mm。
2.2.6 吊車梁安裝測量的偏差大
1.現象
吊車梁中線位置和梁頂的標高偏差大。
2.原因分析
(1)廠房軸線控制網精度不夠或施測中產生偶然偏大誤差。
(2)柱垂直度偏差超過標準。
(3)柱身上標高控制線精度不夠,或牛腿梁面整平工作不細致,
造成梁面標高偏差。
3.防治措施
(1) (1) 檢查驗收吊車梁的截面尺寸、鐵件位置是否正確,確保預
制構件滿足設計要求。
(2) (2) 對軸線控制網進行校核,確保無誤,根據軸線控制網吊裝
吊車梁。
(3) (3) 根據柱中心軸線端點,在地面上定出吊車梁中心線控制樁,
用經緯儀投測梁中心 線到每根柱牛腿上,并彈上墨線。吊裝
時,確保吊車梁和牛腿上的中心線相互對齊。
(4) (4) 用水準儀抄平,在柱側面測出基準線,測量并定出柱牛腿面
設計標高線,復核吊 車梁實際截面尺寸,以此為依據加鋼板墊
塊,吊車梁頂面標高誤差應不超過±3~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