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福州的環境改善是有目共睹的,得到國家、省環保主管部門的肯定,亦取得廣大群眾的認可。下面討論的幾個排水工程技術問題,其是否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提出的整改措施是否科學、可行有待共識!
(一)西湖是"河"不是"湖"!
2005年6月7日福州的"海峽都市報"報導了有人提出:西湖是"河"不是"湖"這一新觀點。原因是。<<2004福州市環境公報》中,西湖水的評判結果為"五類"(除總氮外其余各項指標均達到五類標準),而<<2004年福建省環境狀況公報》中的西湖水評判結果 為"劣五類"。福州市環保部門作出這樣結論("五類")的依據是:福州西湖"不是"湖而算"河"。國家標準中(評判)湖庫的"五類"中總氮不大于2.0mg/升,因為它七天以上交換一次,而河是流動的,其評判標準為4.0mg/升。
“福州”的這一提法是根據目前的西湖水水源是內河引閩江水沖污之一部分,一兩天就一"循環",所以提出西湖應劃入河流范疇。我認為這提法是實事求是的,如爭取到"五類",但西湖水的污染嚴重狀況(五類)能讓我們心安理得嗎?
西湖,不僅本地人、國內眾多人亦知道它是福州市標志性的場所之一。經過2001年的大規模整治(截污、挖底泥、引用閩江水等),水質情況大為改觀,許多指標都達到了四類水標準。應該說在200l年的改善后,未能進行鞏固和深化治理,到今天發生如此結果就不足為奇了。未能向"三類"前進,而是朝"五類"、"劣五類"后退!
據說這幾年西湖上游的屏西河、銅盤河周邊房地產的開發、居住人口日益增多,其部分生活污水未進市政污水管網,與2001年尚未截入城市管網的兩成生活污水由內河轉入西湖,西湖水質產生一定的破壞,另2004年的閩江流域干旱造成閩江水質惡化(明顯的表現是富營養化)。這些客觀因素分析的對,但我上面提的200l年西湖水質改善后,我們各有關部門為西湖水的后續工作做了那些?當時許多水質指標都達到四類指標難道就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按福州市目前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力量應該可以把西湖水治理到一個"合理"的水質目標。成都城南河、杭州西湖等先后啟動了"城市生態公園"的環保新方式,一邊嚴格控制周邊新污染的產生、繼續深化治理舊污染,一邊大量栽培凈水植物、放養生物等,在凈化的同時,也是美化休閑場所,造福于民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
(二)小區垃圾分類、收集為何這么難?
垃圾分類、收集的好處大家都能講幾條,福州市垃圾分類收集試點社區亦有幾個,7月底報紙亦介紹某小區的分類收集,其中國收的廢品出售,每個月超過500元。有此好處,推廣為何這么慢,這么難。
我覺得我們在垃圾分類收集的布點和操作運營中有些簡單化,加上撿垃圾游擊隊干擾外。是否在垃圾分類收集工作上更多一點方便居民參與,搞一些激勵措施等等。在當前全國倡導建設資節約型社會,應該會得到群眾積極回應。對某些背道而行者,為什么不能走一些重罰措施!此前,雨水入口倒糞便至今仍不時碰到;隨地拋棄大小包垃圾者屢禁不止。這一些對有關各級分管者不算是一個問題吧。
(三)民用建筑生活糞便污水排入市政排水系統前,要設化糞池!
大家知道,化糞池這是房屋建設中應用較普遍、簡易處理生活糞便污水的地下建筑物。以往在沒有市政污水處理廠或小區集中污水處理設施的建筑(需排放生活糞便污水)必備配套構筑之一。
在合理的設計、施工和合理的運行管理條件下,生活糞便污水經化糞池數小時的沉淀能去除其中雜質的60%左右(如能降低ss含量的70%以上和BODs的30%以上,油和脂的70%以上,磷的15%左右,而細菌的濃度變化不很大)。而沉淀下來的污泥經3個月以上的時間(在缺氧及厭氧茵的作用下分解)發酵、脫水、熟化后,可掏出作肥料。即經化糞池處理后的污水,還含有部分雜質且具有惡臭,如直接排入地面水體,仍不符合現行的環保要求。
近年,在福州、廈門已建設有市政排水工程的服務區域內,新建、擴建有生活糞便污水排放的建筑,亦被要求建設化糞池。這一點我們專業人員很不理解。第一化糞池出水是厭氧第一階段的(厭氧共兩階段,一階段出水難處理),對市政污水處理廠的好氧工藝銜接不好。第二化糞池數十年運行表明,業主有沒有每年進行清除池中積泥?基本上是積泥滿得化糞池無法運轉時才叫人清運。即化糞池投運一年未清泥,其連"60%"的雜質沉淀功能都沒有了,這與當初的行政命令必須設置化糞池的"目標"一點點都掛不上鉤。第三不要小看這化糞池投資,有人計算過:建筑化糞池的總投資不比建市政集中排水工程少。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福州市政工程管理處有同志向我建議,是否建筑"單位(當時所謂"單位",僅幾棟最多十幾棟的建筑群),在接入市政排水管網前設格柵井,否則市政管網太容易堵塞。這與早期建筑內衛生設施比較簡陋和少有關,不少人在方便時使用各種類型的紙,在報社的堵塞管道中找出的是成張成張的報紙;亦有的人把垃圾倒進大使槽(器)往外排。現在這種現象就很少很少了。所以我認為在建有市政污水系統的地區,接入建筑的生活糞便污水無需再建"化糞池"進行"預處理"。
(四)污水處理廠的輔助建筑、污水再生利用和污泥綜合利用
近日與一些同行再次參觀了福州市洋里污水處理廠,"洋里"是以一期設計日處理污水20萬噸,遠期規劃為日處理污水70萬噸規模建設,現占地23.7公頃(按日處理污水30萬噸規模一次征地),服務總面積為58km²,服務人口近100萬人,項目初設于1998年12月得到國家計委批準, 1999年10月全面動工,2002年12月建成,2003年1月1日通水運行。"洋 里"為省重點工程項目之一,也是福州市實施水環境治理的核心工程,還是福州市重要環保教育基地之一。"樣板”(規模5萬噸/日)和"洋里"的投運,改善了福州城市綜合環境質量,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
這里有兩個問題需提出探討,這在我省污水處理廠建設中較普遍。
(1)污水處理廠的輔助建筑與輔助設備、儀器儀表配置;
(2)污水廠的污水再生利用,污泥的綜合利用!
l、對照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編制的《城市污水處理廠輔助建筑和設設備標準,其規定了污水廠附屬建筑物的組成及其面積。"洋里"與"樣板"在設計建造過程中均作了優化,安排也比較合理的。可在現在以市場經濟角度來考察,污水廠的經營管理是否需要設置這么多科室?設置的科室該占多少建筑面積?在福州市區多污水處理廠條件下,要不要每個廠均配置完整的水質檢測科室?還有儀表設備保養維修部門?……據說閩南某市日處理10萬噸的污水廠已投運幾年,近招商引資時,外方對該廠輔助面積之大及其今后改造難度表示極大關注。最終此問題是合作未成的主因素之一。
即污水處理廠的辦公面積應按市場化運作合理配置,水質檢測,儀表設備保護、維修能否委托區域專業單位負責,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并取得優質服務。但這有待國家標準補充、修訂有關條文。
2、建設部2005年5月31日發布的建科[2005]78 號文一一"關于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導意見"指出..資源、能源和環境問題已成為城鎮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要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轉變觀念,切實改變城鄉建設方式,切實從節約資源中求發展,從保護環境中求發展,從循環經濟中求發展,促進城鄉建設和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要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積極推進污水再生利用,雨水利用。合理布局污水處理設施,為盡可能利用再生水創造條件。綠化用水推廣利用再生水"。
對照上述要求,新建的污水處理廠應合理布局以便于再生水利用:已建的污水處理廠要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積極推進污水再生利用,以及探索污泥綜合利用。要做到這一條,我省的污水處理廠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