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設計營構假山的藝匠是園主宗人蕭眉仙(1846~1926年),其人多次參加鄉試未中,但善雕刻、繪畫、園藝,深居少言。蕭氏造山前曾用香屑塑成模型(據說曾送北京博覽會陳列),深思熟慮,精巧、微致玲瓏。
假山耗銀38萬余兩,其體量可謂嶺南之最。假山背東南、面西北,山長約20m,據說東南背面原為他姓民宅,不愿讓地,遂以山隔之,各得其利。假山依隘逼之地,陡峭掇石成起伏山巒,拱抱曲尺形山房建筑,中隔修長水池,山?水轉,山瀑流泉,池中變化萬千,實為佳構。
假山外部雖然體積龐大,但內部卻通透空靈,既可省材,又充分體現了中國園林“介子納須彌”,小中見大的造園思想。山中有洞、有穴、有巖,山外有逕、有磴、有路、有橋、有磯,四通八達,可觀、可游、可爬、可穿、可憩,形成洞府幽邃、錯綜迷離、回環轉折的三維空間境界。石壁雖然懸崖高聳、山勢夸張,但假山倒影在池澗水面,絕無擠逼之感。
假山主體選用潮陽桑田鄉一帶的海石構筑,用水泥和鐵條構造成型,中間散置英石和湖石,色形渾然一體,無有強作。假山兩處入口,一處為左側小徑,可步下池邊磯石,親水垂釣,石上橫書“釣磯”。從磯西望,有一平拱石橋,過橋山洞即為假山中部入口,上有“潭影”二字,點出池深山懸之意境。另一處入口可從書齋二樓橫入,山路與山洞相向互接,引人入勝。
在西園石山的營構中,傳統中式假山體與西洋建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是中國造園史上的創舉。當游人過石橋,則見一石柱旋梯直立,柱徑盈尺,高約三丈,沿石柱為軸,挑出旋梯,梯寬僅容一人通過,石壁旁題:“螺徑”。拾級而上,見一石峰,當地名人林伯虔題名“聳翠”,由峰旁即可旋入近代西洋式的圓形玻璃光亭。
玻璃光亭為圓頂,頂用木支架貼托玻璃采光,圓亭外壁采用大面積的木格玻璃窗,亭內有石幾、石桌、石欄,坐憩可上望浮云藍天,向外可視對面山房景物。圓亭是全園的最高處,亦是假山的構圖中心和交通樞紐。
走出圓亭,即為榻室,用海石圍合,以天為頂,內置淺綠麻石精雕的芭蕉葉形床榻一具,夏天月夜可涼臥賞月,榻壁上有清光緒年間貴州狀元夏同?書刻的“蕉榻”兩字。榻室的另一側拱門,題有“小廣寒”額匾。
過“小廣寒”拾級而上,可通書齋樓閣。而折向西,便為“桔隱”景域,內設有石圍棋桌、石幾、時花、蘭草,氣息幽隱,與世隔離,匾題“別有天”。
離“別有天”沿石徑委身下走,在巖洞內左旋右轉,可直達一水下幽室(仿西洋水晶宮),臨水一面用玻璃墻相隔,在室內可望池中游魚嬉戲,碧波隨水草蕩漾,室一邊石壁刻有“水晶簾”三字,是園主迎客避暑觀魚的絕妙境地。
轉離“水晶簾”向上攀登,可達全山最高之嶺脊,兩邊各題有“引鶴”與“探梅”石刻,原有鶴巢與梅樹構成“引鶴探梅”之意境。另外,此處可眺瞰全城景色,美不勝收。由“引鶴”辟徑下行數段又有一眺臺,臺上有一六邊形石桌,上刻“公”、“心”字,合成精美圖案,是古代“曲水濫觴”的演繹。
徑繞石臺前行,迎面石壁刻有蕭永華書刻的80字橫向碑文。再下行,即至“靈水洞”,從洞窗外望,見“螺徑”———石橋———嶙峋怪石———書樓……,景次層疊,豐富多彩。步出“靈水洞”,已到達池岸邊,頓然開朗,有如離開瓊瑤仙洞,回到人間。
西面假山是造景之山,奇趣之山,閑隱之山,納涼防寒之山。有詩情、有畫意、上可通天、下可入水,令人浮想聯翩、意興盎然、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