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湖底防滲工程,從2005年3月至今,引起了北京市乃至全國的廣泛關注。專業人士、不同媒體及各行各業的人士都很關心,其影響遠遠超過了前幾年在某國家級風景區修建巴米揚大佛的事件,對在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從專業高等教育角度講,可以說是喜憂參半。喜則體現了人們對園林及環境的不斷認識和廣泛關心;憂則表現在關心的角度過于雜亂且流于主觀,甚至會引起不必要的專業上的混亂。園林行業的喜用“概念”,亂用“概念”是出了名的,無論是房地產項目中的園林,還是普通的公園、風景區規劃,多用、亂用“概念”的現象非常普遍。甚至到了國家奧林匹克公園國際投標項目,“概念”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之間的脫節也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在此,想起了胡適先生80多年前關于“主義”和“問題”的一段議論:“空談好聽的‘主義’,是極容易的事,是阿貓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鸚鵡和留聲機器都能做的事”,“請你們多多研究這個問題如何解決,那個問題如何解決,不要高談這種主義如何新奇,那種主義如何奧妙”,“高談主義,不研究問題的人,只是畏難求易,只是懶”。這些講于近一個世紀前的話,至今聽來猶在耳邊,應引起人們的注意和警醒。
這次圓明園湖底防滲工程,對其進行討論,甚至爭論的人,大致可以分成幾部分:一是關心園林事業和環境事業的知識分子和其他人士;二是園林、建筑行業的專業人士;三是各類傳媒人士,包括報紙、電視,尤其是網絡;四是環境保護的相關職能部門;五是圓明園管理和政府相關管理、職能部門;六是以保護環境為旗號,而別有目的者等。
對于圓明園湖底防滲工程的爭論,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3點:一是圓明園遺址公園的定性和定位問題;二是湖邊、湖底鋪膜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問題;三是探求防滲處理的更佳技術方案。
對于上述問題的支持和反對者來說,大家都有很多甚至很充分的理由。我們在此并不想對這些理由和爭論逐一梳理和辨析,而只想對其中的主要問題加以分析,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并希望有利于問題的真正解決。
關于圓明園遺址公園的定性和定位問題,本已非常清楚,不想這次又被拿出來進行討論,在此我們僅引用清華大學郭黛??淌讜諤?せ嶸系姆⒀砸運得髦?涸裁髟暗男災適且桓隼?吩傲鄭?質槍?壹段奈銼;さノ唬??邪??饕宓慕逃??兀?裉旎故槍?諦菹械某∷?保?襖?飛顯裁髟笆侵泄?諾湓傲值慕蘢鰨?且蛔?婺>藪蟮娜斯ば越锨康幕始以傲鄭?渲興?拿婊??0%”,“在圓明園的保護工作中,山形水系是圓明園的基本骨架,如果反映水系的河湖水面得不到保護,將會破壞圓明園的整體性。滿足圓明園‘水’的存在,是歷史園林保護所必須的,園中的水是保護圓明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管是對于中國的老百姓或者外國的專家學者,圓明園都不應該是那樣荒荒涼涼的樣子”。持同樣觀點的專業人士還包括檀馨教授、沈志良教授和李開發教授等(他們分別是園林設計師、水利專家和水資源專家)。從上述,我們可以得出兩個基本結論:其一,這次爭論中,很多設計和專業工作者都對工程表示了支持,這是否是一種偶然?另外,與文章開頭胡適先生的話有沒有一定的聯系?值得認真思考;其二,郭先生的上述講話,道出了一個最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圓明園要不要水,要不要山形水系。現在看來,大部分同志還是在保持有水這一前提下進行討論和爭論的。對于極少數不了解實情或者別有目標的以維持圓明園歷史面貌為口實的人,我們引用王沛永博士的一段話以回答:“對于圓明園來說,水必須要有,如果沒有水的存在,不但歷史景觀無法再現,而且還會形成新的生態災難。正如國務院參事、全國政協常委、著名經濟學家任玉嶺所說,‘任何反對防滲做法和主張拆掉防滲層并要求維持圓明園歷史面貌的人,實際忘記了北京已面臨水危機的現實。腦袋都沒有了,哭頭發還有何用!湖面干涸,魚死草枯,一片凄慘,這樣哪還有歷史面貌可談’”。
記得十幾年前,圓明園還是一幅“荒荒涼涼”的樣子,關于喜歡圓明園的荒涼,還是有完整山形水系,至今仍可分為兩派。但其實這并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需不需要管理。一個發生在中國北京現代城居民區里的圓形鋼筋混凝土的“思想空間”(艾未未設計),幾成了少不更事的兒童和民工們的便所;而同樣的圓形鋼筋混凝土的“冥想空間”(安藤忠雄十幾年前設計)安置在聯合國機構的建筑庭園中就成了藝術作品。同樣作為對比的是古希臘、古羅馬的一些遺址,散落在自然山坡和草地中,構成了一種遺址的狀態;而十幾年前的圓明園遺址,無人管理,雖然有一種自然和荒涼之美,但其被破壞和損毀的速度和程度實在無法被接受,這種國情和現狀的差別是不能漠然無視的。
如果圓明園需要管理,需要水系,那么水源就成了下一個具體的問題。圓明園的補水有3種可能的來源,其一是雨水,其二是中水,其三是市政給水。以北京作為嚴重缺水城市的基本狀況,市政用水作為圓明園水系的補水會越來越困難。首先是貴,其次是越來越少,這是不爭的事實;雨水不夠,也無用過多討論;惟有中水一條,最近成了城市環境用水的靈丹妙藥,似乎哪兒水不夠,上了中水就能解決問題。
中水實際上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目前大部分的中水都是以視覺和嗅覺的主觀判斷作為標準,一般無法達到人體可以接觸的水平。如果處理至人體可以接觸的水平,其費用則無法承擔。因此,北京奧運森林公園有所謂專家提出以濕地植物進一步處理中水(30hm2的濕地),而后排至主水體(100hm2)的荒謬方案,以至引起一連串的誤導和走了一大段彎路。雖然目前已得到糾正(減少濕地面積,且僅作為教育科普用),但其造成的損失和概念上的誤導,非幾句話能澄清和糾正,各方人士切不可以中水先誤了奧運森林公園,再誤了圓明園,最后誤的是老百姓。
下面要談一談這次圓明園“事件”最熱點的話題,即湖底、湖邊鋪膜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從寬泛的概念上說,任何人類的活動,包括工程活動,對生態環境都會產生影響,問題是其產生的是正面影響還是負面影響?
稱其具有正面影響,主要是指在有限的水資源條件下,能維持圓明園最基本的水生環境。因為,從北京市整體環境看,圓明園所能起的生態作用是很有限的,這一點,希望能引起關心圓明園的各界人士的切實關注。“對于防滲工程是不是影響北京的生態,那些號稱說生態災難的人也不敢說這句話”。
稱其具有負面影響,主要觀點是:其一,改變了湖泊的底質條件,有些生物不能適應;其二,底襯、側墻阻斷了地表水與地下水的聯系,對水生和近岸植物、生物有災難性影響;其三,一些不合理的改造,會降低遺址的文化、生態價值;其四,適當的湖底滲漏對北京市地下水很有好處。
毋庸置疑,給任何城市水體鋪防滲膜的做法均為下策。但是,正如胡適先生所說,我們不能僅關注于“概念”和“主義”,更應該關注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就會越來越走向問題的實質。大家都認識到鋪防滲膜是一個下策,是不完美的方法,但畢竟離解決問題更近了一步,有沒有比不鋪防滲膜更好的中策和上策呢?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聽到這樣一個“上策”甚或“中策”,只是隱隱約約聽到有人似乎要保持現狀,也不知道是哪一個時期的現狀,明清的、民國的、解放初的、“文革”的還是現在的現狀。也許是一種放任不管的現狀。
其實,上面幾個負面影響的問題,在圓明園防滲工程的預研和后期一些專家的補充意見中提出了解決方案,那么,問題實質上是一個做法問題,也就是一個工程技術問題,而不是一些人所謂的生態問題,甚至道德問題。
首先,我們看到圓明園管理處組織有關單位和專家編制了《圓明園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以及圓明園節水灌溉工程、雨洪利用工程、東部湖底防滲工程、內湖補水工程4個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其中,防滲工程范圍主要集中在重點景區的湖底,只做底層防滲,不做側防滲,保持有部分側滲量,以保護原有的駁岸遺址和沿岸植物的生存環境。
圓明園管理處實施過程中為何又進行了側防滲處理?這一點才是我們認為的圓明園管理處的最大失誤和問題所在。但是,對于諸多非實質問題的討論和爭論,掩蓋了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圓明園管理處從理論上早已認識到維持駁岸原貌的意義。首先,現有駁岸雖稱不上是歷史的原貌,但畢竟經過了一定歷史時期的積淀,植物、山石、土壤結合得比較完美,對于普通游客和外國游客來說具有一定的歷史感;其次,山石駁岸有一定的滲水能力,但總的比例又不大,而水岸交界處正是植物和生物最豐富的地方,有利于環境的改善。而現在駁岸的重新砌筑,短時間內很難達到一種相對自然的效果,同時杜絕了側滲漏,對岸邊植被(尤其是濕生植被)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這是必須加以糾正和改變的。
如果將此概念延伸,在近岸處也不做防滲處理,并適當抬高湖底,既有利于水生植物生長,又能增加部分水的交流,如果再按沈忠良教授的提議適當鋪設排水井,則水交流和防滲之間的矛盾基本可以統一,同時對近岸植物的“災難性”影響也當無從發生。
北京市并不是第一次為防止水流失而進行防滲漏鋪設。早在1998年就開始對30條河流、26個湖泊進行治理,采用“河道襯砌”的手段。當時許多環境專家及民間環保組織堅決反對這一做法,但北京市水利局強調襯砌水渠所節約的8000萬m3水,對于北京的節水有著重要意義。和這次圓明園防滲工程一樣,反對者其中的一個理由是,美國近年來正進行著“
這次圓明園湖底防滲工程,對其進行討論,甚至爭論的人,大致可以分成幾部分:一是關心園林事業和環境事業的知識分子和其他人士;二是園林、建筑行業的專業人士;三是各類傳媒人士,包括報紙、電視,尤其是網絡;四是環境保護的相關職能部門;五是圓明園管理和政府相關管理、職能部門;六是以保護環境為旗號,而別有目的者等。
對于圓明園湖底防滲工程的爭論,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3點:一是圓明園遺址公園的定性和定位問題;二是湖邊、湖底鋪膜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問題;三是探求防滲處理的更佳技術方案。
對于上述問題的支持和反對者來說,大家都有很多甚至很充分的理由。我們在此并不想對這些理由和爭論逐一梳理和辨析,而只想對其中的主要問題加以分析,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并希望有利于問題的真正解決。
關于圓明園遺址公園的定性和定位問題,本已非常清楚,不想這次又被拿出來進行討論,在此我們僅引用清華大學郭黛??淌讜諤?せ嶸系姆⒀砸運得髦?涸裁髟暗男災適且桓隼?吩傲鄭?質槍?壹段奈銼;さノ唬??邪??饕宓慕逃??兀?裉旎故槍?諦菹械某∷?保?襖?飛顯裁髟笆侵泄?諾湓傲值慕蘢鰨?且蛔?婺>藪蟮娜斯ば越锨康幕始以傲鄭?渲興?拿婊??0%”,“在圓明園的保護工作中,山形水系是圓明園的基本骨架,如果反映水系的河湖水面得不到保護,將會破壞圓明園的整體性。滿足圓明園‘水’的存在,是歷史園林保護所必須的,園中的水是保護圓明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管是對于中國的老百姓或者外國的專家學者,圓明園都不應該是那樣荒荒涼涼的樣子”。持同樣觀點的專業人士還包括檀馨教授、沈志良教授和李開發教授等(他們分別是園林設計師、水利專家和水資源專家)。從上述,我們可以得出兩個基本結論:其一,這次爭論中,很多設計和專業工作者都對工程表示了支持,這是否是一種偶然?另外,與文章開頭胡適先生的話有沒有一定的聯系?值得認真思考;其二,郭先生的上述講話,道出了一個最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圓明園要不要水,要不要山形水系。現在看來,大部分同志還是在保持有水這一前提下進行討論和爭論的。對于極少數不了解實情或者別有目標的以維持圓明園歷史面貌為口實的人,我們引用王沛永博士的一段話以回答:“對于圓明園來說,水必須要有,如果沒有水的存在,不但歷史景觀無法再現,而且還會形成新的生態災難。正如國務院參事、全國政協常委、著名經濟學家任玉嶺所說,‘任何反對防滲做法和主張拆掉防滲層并要求維持圓明園歷史面貌的人,實際忘記了北京已面臨水危機的現實。腦袋都沒有了,哭頭發還有何用!湖面干涸,魚死草枯,一片凄慘,這樣哪還有歷史面貌可談’”。
記得十幾年前,圓明園還是一幅“荒荒涼涼”的樣子,關于喜歡圓明園的荒涼,還是有完整山形水系,至今仍可分為兩派。但其實這并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需不需要管理。一個發生在中國北京現代城居民區里的圓形鋼筋混凝土的“思想空間”(艾未未設計),幾成了少不更事的兒童和民工們的便所;而同樣的圓形鋼筋混凝土的“冥想空間”(安藤忠雄十幾年前設計)安置在聯合國機構的建筑庭園中就成了藝術作品。同樣作為對比的是古希臘、古羅馬的一些遺址,散落在自然山坡和草地中,構成了一種遺址的狀態;而十幾年前的圓明園遺址,無人管理,雖然有一種自然和荒涼之美,但其被破壞和損毀的速度和程度實在無法被接受,這種國情和現狀的差別是不能漠然無視的。
如果圓明園需要管理,需要水系,那么水源就成了下一個具體的問題。圓明園的補水有3種可能的來源,其一是雨水,其二是中水,其三是市政給水。以北京作為嚴重缺水城市的基本狀況,市政用水作為圓明園水系的補水會越來越困難。首先是貴,其次是越來越少,這是不爭的事實;雨水不夠,也無用過多討論;惟有中水一條,最近成了城市環境用水的靈丹妙藥,似乎哪兒水不夠,上了中水就能解決問題。
中水實際上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目前大部分的中水都是以視覺和嗅覺的主觀判斷作為標準,一般無法達到人體可以接觸的水平。如果處理至人體可以接觸的水平,其費用則無法承擔。因此,北京奧運森林公園有所謂專家提出以濕地植物進一步處理中水(30hm2的濕地),而后排至主水體(100hm2)的荒謬方案,以至引起一連串的誤導和走了一大段彎路。雖然目前已得到糾正(減少濕地面積,且僅作為教育科普用),但其造成的損失和概念上的誤導,非幾句話能澄清和糾正,各方人士切不可以中水先誤了奧運森林公園,再誤了圓明園,最后誤的是老百姓。
下面要談一談這次圓明園“事件”最熱點的話題,即湖底、湖邊鋪膜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從寬泛的概念上說,任何人類的活動,包括工程活動,對生態環境都會產生影響,問題是其產生的是正面影響還是負面影響?
稱其具有正面影響,主要是指在有限的水資源條件下,能維持圓明園最基本的水生環境。因為,從北京市整體環境看,圓明園所能起的生態作用是很有限的,這一點,希望能引起關心圓明園的各界人士的切實關注。“對于防滲工程是不是影響北京的生態,那些號稱說生態災難的人也不敢說這句話”。
稱其具有負面影響,主要觀點是:其一,改變了湖泊的底質條件,有些生物不能適應;其二,底襯、側墻阻斷了地表水與地下水的聯系,對水生和近岸植物、生物有災難性影響;其三,一些不合理的改造,會降低遺址的文化、生態價值;其四,適當的湖底滲漏對北京市地下水很有好處。
毋庸置疑,給任何城市水體鋪防滲膜的做法均為下策。但是,正如胡適先生所說,我們不能僅關注于“概念”和“主義”,更應該關注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就會越來越走向問題的實質。大家都認識到鋪防滲膜是一個下策,是不完美的方法,但畢竟離解決問題更近了一步,有沒有比不鋪防滲膜更好的中策和上策呢?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聽到這樣一個“上策”甚或“中策”,只是隱隱約約聽到有人似乎要保持現狀,也不知道是哪一個時期的現狀,明清的、民國的、解放初的、“文革”的還是現在的現狀。也許是一種放任不管的現狀。
其實,上面幾個負面影響的問題,在圓明園防滲工程的預研和后期一些專家的補充意見中提出了解決方案,那么,問題實質上是一個做法問題,也就是一個工程技術問題,而不是一些人所謂的生態問題,甚至道德問題。
首先,我們看到圓明園管理處組織有關單位和專家編制了《圓明園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以及圓明園節水灌溉工程、雨洪利用工程、東部湖底防滲工程、內湖補水工程4個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其中,防滲工程范圍主要集中在重點景區的湖底,只做底層防滲,不做側防滲,保持有部分側滲量,以保護原有的駁岸遺址和沿岸植物的生存環境。
圓明園管理處實施過程中為何又進行了側防滲處理?這一點才是我們認為的圓明園管理處的最大失誤和問題所在。但是,對于諸多非實質問題的討論和爭論,掩蓋了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圓明園管理處從理論上早已認識到維持駁岸原貌的意義。首先,現有駁岸雖稱不上是歷史的原貌,但畢竟經過了一定歷史時期的積淀,植物、山石、土壤結合得比較完美,對于普通游客和外國游客來說具有一定的歷史感;其次,山石駁岸有一定的滲水能力,但總的比例又不大,而水岸交界處正是植物和生物最豐富的地方,有利于環境的改善。而現在駁岸的重新砌筑,短時間內很難達到一種相對自然的效果,同時杜絕了側滲漏,對岸邊植被(尤其是濕生植被)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這是必須加以糾正和改變的。
如果將此概念延伸,在近岸處也不做防滲處理,并適當抬高湖底,既有利于水生植物生長,又能增加部分水的交流,如果再按沈忠良教授的提議適當鋪設排水井,則水交流和防滲之間的矛盾基本可以統一,同時對近岸植物的“災難性”影響也當無從發生。
北京市并不是第一次為防止水流失而進行防滲漏鋪設。早在1998年就開始對30條河流、26個湖泊進行治理,采用“河道襯砌”的手段。當時許多環境專家及民間環保組織堅決反對這一做法,但北京市水利局強調襯砌水渠所節約的8000萬m3水,對于北京的節水有著重要意義。和這次圓明園防滲工程一樣,反對者其中的一個理由是,美國近年來正進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