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側面腰筋的設置
一 定義:這個就很簡單了,相信干過工程的都知道,設置在梁的“腰”部的鋼筋。
二 分類:一般分為構造腰筋和抗扭腰筋。
三 設置原則:
1.構造腰筋設置原則::梁的腹板高度hw不小于450時,在梁的兩個側面應沿高度配置縱向構造鋼筋。每側縱向構造鋼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鋼筋及架立筋)的間距不宜大于200mm,截面面積不應小于腹板截面面積(bhw)的0.1%,但當梁較大時可以適當放松。(源自《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中的第9.2.13條)
2.抗扭腰筋的設置原則:一般結構工程師會根據扭距的大小來確定鋼筋直徑等。
四.設置構造腰筋的原因:當梁的截面尺寸較大時,有可能在梁側產生垂直于梁軸線的收縮裂縫。為此,應在梁兩側沿梁長度方向布置縱向構造鋼筋。(源自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中的第10.2.16條的條文說明,規范雖然已廢止,但是道理不變)這個梁裂縫產生的原因個人認為是以混凝土的溫度裂縫為主。不知大家如何認為?
五.如何計算梁的腹板高度hw
這個應該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了,矩形截面,取有效高度;T型截面,取有效高度減去翼緣高度;I型截面,取腹板凈高。(源自《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中的第6.3.1條)
現在的大部分設計人員會采用國內比較成熟的構造作法圖集03G101-1,在此圖集中的第62頁至65頁已經給出。
工程比較常見的是T型截面梁,此時是需要減去板的厚度的,如果只有梁而沒有板,那么此時才是按矩形截面計算hw。
注意:03G101-1中關于“梁側面縱向構造筋和拉筋”的構造詳圖中的hw計算高度畫法有誤。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圖集中的hw取值底部是畫到梁的最下面的混凝土邊緣的,舉個例子,拿最常用的T型截面來講,hw的取值是取有效高度減去翼高度,而圖集中卻不是取有效高度,(有效高度的定義是:縱向受拉鋼筋合力點至截面受壓邊緣的距離),此處與《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中的第6.3.1條中關于hw的取值不符,圖集是根據規范來的,其中的構造詳圖當然也是根據規范來的。也希望在以后03G101-1圖集修訂的時候能夠改正這個錯誤的畫法。
六.梁腰筋的連接與錨固
大多數的情況是設計人員要求執行03G101-1圖集,在此圖集中的第24頁右下角,對此有明確說明:
1.當為梁側面構造鋼筋時,其搭接與錨固長度均可取為15D。
2.當為梁側面受扭鋼筋時,其搭接長度為ll,或llE(抗震);其錨固長度與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縱筋。如果梁抗扭腰筋在支座錨固不滿足直錨時,必須按框架梁的彎錨進行鋼筋安裝。
個人認為此處圖集中瑕疵為:梁的抗扭腰筋,“其錨固長度與方式同框架梁下部最底層鋼筋”為妥。
3. 對于梁的腰筋連接位置并沒有具體的規定,可以認為在梁的任何位置連接都可,只是注意連接長度要求及上下兩根腰筋應錯開設置(一般構造腰筋上下鋼筋錯開大于等于hb,抗扭腰筋錯開大于等于0.3ll或者0.3llE)即可。
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請查閱陳青來先生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平法設計與施工規則》中的第299頁。或可到網上下載電子版本查看。
七.梁的腰筋具體施工時的綁扎位置: 根據梁腰筋設置的原則、原因及03G101-1中的相關構造詳圖,梁的腰筋是應該設置在梁的腹板高度范圍內的,現在很多時候鋼筋工在綁扎鋼筋的時候是按整個梁的高度范圍內(未減去板的厚度)不大于200mm設置的,這個應該是不正確的(此處以T型梁截面為例)。個人認為“邊梁(這個我自造的詞,呵呵,就是框架最外邊的梁)”靠近外面的梁側面在設置構造腰筋時即使是T型截面,也應沿全梁高分散設置構造腰筋,而靠近有板側,則應按正常的規定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