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綠化,規劃在前,穩步執行
漢諾威市城市規劃局專門負責城市綠化規劃的MontBlac女士介紹說:由"漢諾威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圖"可以看到:漢諾威市綠地總體布局特征是通過楔型綠地(湖泊)將城市中心區的公園綠地和周邊的農田、森林貫通一氣,使整個城市座落于綠色當中,其城市綠地率將近90%(包括水面)。他們綠地規劃的目的是努力爭取綠地不被挪為它用,以不降低綠地率,而不是像我們要在有限的土地中增加綠地。據介紹,漢諾威市城市總體布局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來都沒有大的改變。因為開發商若要對綠地(公園、農田、森林)進行開發利用,改變土地性質,大項目必須通過75人組成的“城市咨詢委員會”反復論證決定,小項目也必須通過由10名專家和市長組成的專家組討論決定。程序極為復雜,時間至少要一年,這樣做可以充分保證城市總體規劃的權威性、穩定性和嚴肅性。對局部土地的開發利用,還必須由該地區的居民表決才可以。在我們參觀世博會之初,就聽說原有規劃的道路方案是穿過城市東部的一片森林,消息一傳出,當地居民極力反對,以至流產。規劃局負責人說確有此事。如此強烈地維護規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我們深為感嘆!漢諾威市,甚至整個德國,將城市綠化作為國家土地保留下來,其國有資產的保留觀念是很強烈的。他們談到,一塊綠地一旦被開發商開發掉,就是幾十年或者上百年為私人所用,由此意識到,現在我們城市采取"拆房建綠"實際上是一種國有資產保留的有效途徑。
德國人的環保意識
提起環保,在德國人看來,是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是每天必須處理的"大事"。以家庭生活垃圾為例,據介紹,德國人是這樣處理的:首先,必須把每天的生活垃圾分類,家中至少有4~5個垃圾桶,分別裝生態垃圾(蔬菜葉、水果皮等)、化學垃圾(廢電池等)、可回收垃圾(玻璃瓶、廢舊紙張等)和普通垃圾(又分可燃和不可燃兩類)。然后,到了公共垃圾桶,除了把這些垃圾分門別類地裝入不同顏色的桶內,還要把不同顏色的玻璃瓶扔進相應的專用桶。這樣看來,德國人是夠累的了。可是,這樣省下的垃圾費,多得讓你無法想象。不分類的5個垃圾桶,每年的垃圾費是20萬馬克,而分類后,只要5萬馬克。垃圾分類,成了德國人最基本的環保意識。
為了減少垃圾源,常可以看到:人們拿著布口袋,而不是紙袋或塑料袋購物;人們直接去面包房買面包,而不是買包裝袋里的面包。
在農藥使用方面,德國嚴格控制,極度限制農藥在蔬菜、水果、花卉上的使用,而且現在被允許使用的農藥種類是越來越少,大力提倡的是"無公害防治"、"生物防治"。這些環保意識是值得我們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