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頁:[1] [2] 1.城市更新與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的城市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化進程突飛猛進,成片的老城區被更新,整個中國儼然是個大工地,到處塔架林立,機聲隆隆。城市的面貌可稱得上日新月異,舊貌換新顏,并且這種勢頭還在不斷升溫。
我們在為取得的成就感到歡心鼓舞之余,也在為這種大規模的、快速的城市更新和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和給城市造成的無法挽回的損失和遺憾而痛心。我們應該正視存在的問題,充分認識到它的嚴重性,它將給我們的城市留下歷史的、永久的遺憾和創傷,如不及時加以糾正和解決,城市的歷史見證和有價值的東西將會在我們這代人手中消失,我們將愧對歷史,愧對后人。
1.1大拆大建
正像《北京憲章》所指出的那樣,20世紀是一個“大發展”和“大破壞”的時代,人類對自然和文化遺產的破壞已經危及自身的生存,“建設性破壞”始料未及,屢見不鮮。
對老城區不分青紅皂白一律推倒重建,這是一種最原始、最簡單、最不科學、最粗野的城市更新方式,造成一些有保留價值的建筑、設施、古木、風貌等隨之灰飛煙滅,永遠的消失了。難怪有人說我國城市建設正在經歷一場砸爛一個舊世界,開創一個新世界的“文革”。這種更新方式會給城市留下永久的遺憾和創傷。
1.2各類保護建筑遭到破壞
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將保護建筑視為獲得眼前利益的捷徑,千方百計的恣意蠶食、侵占、破壞和拆毀,情況相當嚴重,且屢禁不止,層出不窮。如福州發生拆毀三坊七巷和朱紫坊歷史街區事件;定海古城被毀事件就是較典型的例子。
1.3城市的特有風貌正在消失
技術和生產方式的全球化,使地域文化的特色漸趨衰微,建筑文化的多樣性遭到扼殺。在城市的更新改造中由于不注重傳統街區、傳統風貌的保護和繼承,使城市原有的特色風貌遭到破壞,并被一些低級和趕時髦的東西所替代,使人們對所居住的城市和環境產生了一種陌生感,喪失了認同感和歸屬感。城市在爆炸式的發展中,正在喪失它的形態、地標、識別性、特征。
1.4城市的文脈被切斷
城市文脈是一座城市在長期的發展建設中形成的歷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觀的氛圍和環境,是一種歷史和文化的積淀。目前,普遍存在著低水平的、低層次的簡單城市更新,不注重保護和延續城市的文脈,使城市的文脈受到破壞和人為的割裂。
著名建筑師黑川紀章曾講過,建筑是本歷史書,在城市中漫步,應該能夠閱讀它,閱讀它的歷史、它的意韻。把歷史文化遺留下來,古代建筑遺留下來,才便于閱讀這個城市,如果舊建筑、老建筑都拆光了,那我們就讀不懂了,就覺得沒有讀頭。這座城市也就索然無味了。
1.5城市正在走向雷同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信息、文化、科技各領域交流的擴大,城市更新改造中大量地應用了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的設計理念,大大促進了城市更新的進程和步伐。但是這是一把雙刃劍,它也使城市更新中出現了雷同,城市正在被克隆,正在失去地域的、文化的、傳統的、多樣化的特色,建筑正在失去個性,正在失去靈魂。 2產生問題的原因分析
在城市更新和建設中出現這些問題,主要是因為我們在這種大規模的、急風暴雨般的城市更新和建設大潮的沖擊下,從理論研究到人們的更新理念、價值觀、審美觀、建筑品位以及規劃、更新方式、保護、利用及發展等都缺乏充分的準備和堅實的基礎,也就是說理論、觀念、法規、規劃、管理都落后于實際,沒有起到應有的引導、促進、制約作用,造成了許多的失誤。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一些主要原因。
2.1理論落后
我國在城市更新與保護的研究方面投入少、研究成果少,在城市更新與保護的理論研究上相對比較落后,缺乏—套完善的能指導實踐的理論體系。
2.2觀念落后
城市更新和保護觀念比較陳舊和落后,把城市更新簡單地理解為拆舊的,建新的,且拆除得越徹底越好,在更新中重視硬件的更新,講究規模,追求高、大、洋,缺乏有機的、自然的、歷史的、連續的更新理念。而且保護的觀念十分淡薄,普遍缺乏保護意識,在歷史文脈、傳統風貌、城市特色保護的認知程度上存在很大的差距。
2.3方式原始
目前我們采取的最普遍的城市更新方式是大拆大建,似乎拆的越徹底,舊的建筑、設施一點不剩,才是建設、才是更新、才是政績。
這種城市更新改造方式是一種原始的、落后的方式。歷史上,我國各朝代每當改朝換代時,大多要將前朝的都城等代表性的建設毀掉重建,造成多少歷史文明在這一過程中失落。
這種原始的、單一的更新方式,根本談不上什么保護了,在更新中有保留價值的建筑、設施、古木、街道、景觀等消失了,城市發展的歷史軌跡和標志也隨之消亡了,城市的歷史被割裂,展現城市發展的歷史、文化氛圍和環境消失了,城市的豐富感和厚重感喪失了,城市更新和建設變成了趕潮流,趕時髦,人們看到的城市象是剛從地下冒出來的一座新城,使人感到陌生和不安,缺乏認同感。
人們沒有認識到城市發展各時期遺留物的價值,沒有認識到城市豐富多彩的重要性,一旦失去了才會認識到,但是悔之晚矣。例如,國內大多數城市原來都有城墻,而如今只剩下平遙、興城等少數幾個城市留下了完整的古城墻,它們被視為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而在上個世紀這些城墻卻被視為城市發展的障礙,大力加以拆除,最典型的是北京古城墻的拆毀。導致北京現在只剩下零星、殘破的城墻遺址了,目前只能用建皇城根遺址公園和明城墻遺址公園的方式挽回些遺憾,找回些歷史的記憶,但找不回的卻是那永久的創傷和歷史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