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企濱江智慧廣場 | 同濟設計TJAD

擁有超過一個世紀的歷史積淀,上海東外灘近年來隨著上海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的迅猛發展,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作為“世界僅存的大型濱江工業帶”的歷史遺產,迅速崛起成為“外灘第一站”。展望未來,東外灘將經歷從“交通運輸、漁船碼頭、工廠倉儲”向“旅游文化、商業辦公、海洋經濟”的轉型,有望成為楊浦區地理價值最高的區域之一,同時在上海中心城區中占據最具升值潛力的地位。
▲項目視頻?HPP+CreatAR Images
上海中企濱江智慧廣場項目正是位于東外灘核心地帶,由同濟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與德國HPP建筑事務所聯合設計打造,總建筑面積59287平方米,融合辦公、文化休閑、商業配套等多種功能。在東外灘地區城市更新和復興的背景下,設計對原有用地內的歷史建筑進行保護性重建,以保存楊浦沿江段的舊工業記憶。歷史建筑面向濱江方向,與新建建筑共生,構成楊浦濱江地塊上又一具有上海工業歷史文明特色的建筑作品。
此項目已榮獲教育部2023年度優秀勘察設計建筑設計二等獎、2022-2023年度亞太房地產大獎辦公類建筑優勝獎、2021-2022年CREDAWARD地產設計大獎中國優秀獎。

讀城相地
項目坐落于上海東外灘核心商貿區沿江地帶,緊鄰東方漁人碼頭,面向黃浦江沿岸最大的濱江文化港——民生碼頭。得益于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上海中企濱江智慧廣場項目成為上海城市景觀峽谷的端點與門戶?;匚鱾仁菞顦淦指郏彩菞钇謪^地名由來,遠眺楊浦大橋,連接了繁華的楊浦市區與廣闊的黃浦江河岸,民生碼頭文化中心與該項目隔江相望,共同構成了黃浦江畔城市景觀峽谷的一端,與另一端的上海標志性建筑——陸家嘴CBD形成遙相呼應之勢。

▲項目區位

▲陸家嘴方向整體鳥瞰?HPP+CreatAR Images

▲楊浦大橋方向整體鳥瞰

工業蝶變
項目所面臨的挑戰源自場地中心一座始建于1920年代的“德國樓”舊倉庫。這棟建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工業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鑒于該建筑現有位置對重新開發帶來的限制,設計團隊面臨一項艱巨的挑戰: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如何讓這座舊倉庫煥發新的活力。
設計團隊決定對該長方形歷史風貌建筑進行重構,通過90度旋轉,使其長邊直接臨江,形成新的對話關系。調整后的建筑以更寬廣的界面面向黃浦江,向城市展示其歷經滄桑后的新生。


▲德國樓舊況

▲設計生成?HPP
通過挖掘歷史風貌建筑的現代價值,設計將保留建筑的立面秩序移植至新的建筑體量上。利用立面的模數重新定義柱網和布局結構,而原有的倉庫建筑,作為線性結構,被重新塑造為密集的商業空間。辦公大樓以相似的比例“懸浮”于舊工業廠房之上,并向四周延伸,與改造后的線性倉庫及場地相結合,共同構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有機整體。

▲植根生長?HPP+CreatAR Images

▲新舊對話?HPP+CreatAR Images

▲融合共生
昔日工業時代的遺留元素,在新的發展機遇中將煥發新生,激發并引導周邊區域未來發展趨向。同時,它們持續地重塑并定義新的門戶形象,面對黃浦江上來往的郵輪以及周邊道路上絡繹不絕的車輛,接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關注目光。

▲ 黃浦江方向形象

逐級生長 詩意流動
鑒于一線濱江的地理位置,該項目被自然而然地納入東外灘天際線,即便存在100米限高條件。主塔樓通過兩次輕微的旋轉變形,形成兩層沿街退臺,以減少對北面住宅區的日照遮擋。變形過程中衍生出的三段式塔樓,彰顯其獨特的建筑形象。

▲逐級生長?HPP+CreatAR Images
立面設計從自然的流動中汲取靈感,整個建筑被白色綢緞般的垂直裝飾線條所包裹。隨著建筑高度和朝向的變化,裝飾條的尺度也相應地發生改變:從塔樓的底部至頂部、從面向城市到面向黃浦江,建筑的立面逐漸變得更加開放,營造出一種詩意的流動感。

▲ 詩意的流動?HPP+CreatAR Images

▲濱江綠地方向形象

▲立面近景

多元融合
幕墻設計充分考慮地域特性,豎向構件采用穿孔板構造,既形成立面的視覺語言,又有效降低視覺阻礙,充分展現濱江地帶的景觀優勢。

▲立面穿孔板

▲ 室內江景視野

▲幕墻細部構造?HPP
幕墻細部構造中融入隱蔽式幕墻通風器,確保外觀的簡潔與干凈,同時有效保證室內空氣流通。

▲隱藏式幕墻通風器?HPP
室內設計秉承了建筑立面的線條美學,亦從自然流水的形態中汲取靈感,這些元素融合并體現在大堂等公共空間的設計之中。立面的劃分與幕墻、地面以及天花板的分割相互呼應,從而實現了整體的和諧統一??臻g的色調主要采用冷色系,通過鏡面等裝飾材料的運用,消隱通高柱列,營造出視覺上的通透感,進而強化人與建筑以及周邊環境之間的聯系。

▲大堂線條美學?HPP+CreatAR Images

▲室內外通透融合

▲電梯廳
景觀綠化設計著重于場地與建筑的和諧統一,同時亦是實施節能減排的關鍵措施。設計通過由多樣植物構成的色塊,結合線性鋪裝以及景觀小品,與建筑立面的線條美學相呼應,構建出立體、復合、多層次的景觀環境,為人們提供豐富的戶外活動空間。

▲多植物色塊

▲線性景觀元素
德國樓的設備機房與設備機組均匯聚于屋頂中央區域,以高效方式利用屋頂空間,最大限度地保留空間以供屋頂花園使用。光伏板與設備區的布局相結合,恰到好處地為設備提供了視覺上的遮蔽。

▲德國樓屋頂花園

▲光伏遮蔽美化沿江形象
泛光設計與立面線條的變換巧妙融合,延續了垂直線條的模式,自下而上逐漸變細,形成一條條光帶,向天空延伸。通高室內公共空間夜晚燈光亮起,呈現出內外豐富通透的建筑表情。

▲向上延伸的燈帶

▲點亮公共空間

結語
上海中企濱江智慧廣場項目,作為同濟設計集團與德國HPP建筑事務所聯手在上海濱江地區打造的重點項目之一,巧妙地融合了歷史建筑元素,嵌入健康綠色的自然景觀中和諧相融,實現了小尺度公共空間與地標性濱江建筑的和諧共存。通過精心的設計管理,將建筑、幕墻、室內、景觀、泛光等元素融合為統一的設計語言,鑄就了多元融合的建筑精品。該項目作為東外灘城市更新的新地標,將與黃浦江沿岸的“綠肺”功能相輔相成,共同推動上海楊浦區域濱江工業帶的振興與崛起。

▲ 東外灘城市更新·新地標
設計圖紙

▲總平面圖

▲ 一層平面圖

▲標準層平面圖

▲立面圖

▲剖面圖
項目檔案
項目名稱:上海中企濱江智慧廣場
建筑地點:上海市東外灘
設計時間:2016年
建成時間:2020年
設計單位: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TJAD)、亨派建筑設計咨詢(上海)有限公司(HPP)
設計團隊:
項目總負責及主創:曾群、Jens Kump(HPP)
建筑設計(TJAD):陳果、辛胤慶、顧一蝶、馬圣杰、唐榮浩
建筑設計(HPP):余煒、甘遠哲、劉墨洋、徐珩、劉丞等結構設計:南俊、楊帥杰、游昕、趙楊
給排水設計:游博林、耿軍軍、周東
暖通設計:劉毅、周謹、張華
電氣設計:包順強、甘招輝、紀云、馬致祥
建設單位:上海申陽濱江投資開發有限公司
施工單位:上海建工七建集團有限公司
建筑攝影:馬元、CreatAR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