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系統中關于回油彎做還是不做的相關討論
?一、支持空調冷庫要做回油彎理由
1、當主機高于或者低于末端時
存油彎的主要目的是解決冷凍機油在豎直管道中的積聚問題。當空調系統的配管存在較大的落差時,例如室外機位于室內機上方或下方,制冷劑與冷凍機油在管道內流動過程中會因為重力作用而分離。冷凍油由于其密度大于制冷劑,容易滯留在管道的低點,特別是蒸發器底部。這會導致壓縮機因缺乏足夠的潤滑油而受到磨損甚至損壞。因此,在豎直管路上設置存油彎能夠有效地幫助冷凍油克服重力的影響,順利返回壓縮機。
2、低負荷運轉時
回油彎內積聚冷凍油,由于受流速限制,僅靠“只要該彎頭即將被堵塞,兩端的壓差”來驅動回油效果很微小的,關鍵點在一定周期內要提升壓機輸出能力提高吸氣速度。如果吸氣速度可以提升到較大的數值,那么就沒有必要增加回油彎了,而實際情況是,鑒于小負荷時內換熱效果的影響壓機的輸出增加過量,容易造成系統控制一些問題,低壓過低,吸氣無過熱度等,這樣就意味著吸氣速度提升是有限的,在大高差時,就必須利用回油彎來逐級回油!
二、反對空調冷庫要做回油彎理由
首先,制冷系統的潤滑油與所用的制冷劑是配套的,在制冷循環中是能夠相互溶解混合的,即與制冷劑相融在系統中流動,一般不用憂慮其回油的問題。但在低溫部分,潤滑油的溶解性差,粘度大,流動性變差,必然在狹窄或底部(低處)容易積存?;蛘呤枪に囋O計不規范,或者因安裝位置條件的限制等因素,壓縮機比系統的兩器高,連接管路長(或落差大),造成一定的回油困難問題。
有人說在壓縮機的吸氣管(回氣管)段上同樣也設置回油彎,顧名思義,既然是“彎”,那就一定存在阻力。吸氣管上加設彎管(路),即使有存油,那也增加了吸氣的阻力,怎么才能回到壓縮機里來?既然要回油,那就應該通暢地給它一條回路,不應設置阻力。這種所謂的“回油彎”,實質就等于是阻力彎!好端端的通暢管路折騰成阻力彎,真是多此一舉!
如果壓縮機在下方(或室外機處于室內機下方),沒有這些糟糕和無意義的彎,油不是更容易回到壓縮機里去么?吸排氣阻力更小,系統的壓降和回氣過熱度也小,更有利系統的制冷循環。不任從系統的流程循環原理和流體的運動原理上,都是與理論不相符的,是缺乏邏輯性的,是一種荒唐的謬論!
如果是壓縮機在上方,吸氣和排氣(低壓和高壓或蒸發器和冷凝器)都比壓縮機低。首先,說明該系統違反了工藝設計的基本原則和規范,即使是因某個特殊情況和條件的限制下壓縮機設在高處時,冷凝器和油分等組件都要和壓縮機組成機組安裝在一起,在同一高度的基礎上,使機組在運行壓縮時盡可能地阻止或減少潤滑油被帶入系統。
壓縮機在上方,設置了所謂的U形“回油彎”,把U形回油彎當成“接力彎”,讓這段直立豎管里的潤滑油慢慢積存在“接力彎”里,再由后面(來自下面)的壓力再次把“接力彎”的油壓送至上一個存油彎里去,下方的壓力在存彎里的液體中鼓泡,壓力要沖開存彎里的液封,這必然產生較大的阻力,像“接力棒”似的“接力賽”。但壓力最終還是來自于這臺壓縮機,不存在“增壓泵”了,如此折騰,循環壓力是否存在較大的損失?事物的概念都要經得起分析,推理和認證,要用現實邏輯的觀念來驗證是否可能和可行。系統規范的壓縮機,出口一般都有油分離器的,低壓蒸發器上都有氣液分離器。冷庫系統的位(落)差一般不會很大,低壓吸氣儲液罐(吸氣過濾器)和高壓油分都有回油管直接接壓縮機回油的。沒有哪個冷庫及其它制冷裝置的管道存在這種“節節高”或“凹凸起伏”離譜的毫無意義的所謂“回油彎”的。
排氣管路的回油彎,同樣顧名思義,排氣,那就是往外排出。如果途中設置了彎管,同樣增加了排出氣體的阻力,提高了排氣壓力(高壓壓力)。
對于沒有油分的小微型制冷系統,在壓縮機的排氣出口管段上設置“Q”形(即排氣管彎一圈360°)或“Ω”形阻油彎(不宜彎“U”形,因為這種彎易存液體形成液封),壓縮氣體中夾帶的油霧在經過此段彎管時由于彎路的摩擦作用,致使潤滑油順管壁得到一定的分離,可理解為“阻油彎”,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如果“Q”形或“Ω”形轉彎后管路繼續往上走一段,然后再平行一段后彎向冷凝器,那就更好了,盡可能地阻止或減少了潤滑油繼續被帶入冷凝器中的可能,所以這種彎管的原理作用應稱為“阻油彎”,這樣做是很切合實際和符合流體運動原理的。